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随笔

时光里的奎文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20年03月24日

  我在奎文已生活21年,如果当初种下的是一棵小树,也该长到根深叶茂的时候了,现在我谙熟奎文,就像孩子熟悉自己的家院。

  1996年7月,我带着一张录取通知书来到潍坊,踏入潍坊高等专科学校(即现在的潍坊学院)的大门。新生欢迎会上,辅导员热情介绍了学校师资及周边环境,我才懵懵懂懂知道学校座落在奎文区,白浪河是奎文区与潍城区的分界线。当我远离家乡到潍坊上学时,是不晓得这些区划的。在我眼里,奎文到处都流露着城市的文化气息,高楼大厦、人来车往、灯火通明,置身在大街小巷,感觉即新鲜陌生,又广阔神秘。柏油路铺成的胜利大街,笔直的向东西方延伸着,我的学校就坐落在这条大街的南侧,东边紧临潍坊海关,北边斜对潍坊艺术学校,西边毗邻潍坊电视大学,熟悉后都喜欢称它为“电大西校区”,可能是有一座天桥(现在这座天桥已拆除)横跨在文化路上把两所学校连在一起而得名吧,而且电大的部分课程还安排在我们学校的教室里上,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往来桥上,成为一道别致的景观。从电大再往西,过虞河路,就是潍坊医学院和昌潍师专,这两所学校沿胜利东街一南一北斜对而立,每到放学,学子们从校门口涌到大街上,鱼贯而出,欢喜而热闹。后来,这些学校都成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了。周末,我们经常三五个同学约着到附近的院校看老乡、同学或借书,很多学校都留下了我们的脚印和笑声。

  光阴荏苒,三年大学生活在快乐中转瞬即逝,我对奎文也不再像先前那样拘谨陌生了,就像在当地安了家的外乡人,俨然自己也成了主人。大学,不仅让我们收获了知识,也让我们深深爱上了自己朝夕生活的城市-奎文,我在奎文门边渐渐读懂了奎文东关坞古城墙的沧桑历史,读懂了奎文星罗棋布的大中专院校所沉淀的人文底蕴,读懂了奎文智者乐水的三河风光。奎文承继了老潍县崇文尚德的古风,以文润身,以德化人,含蓄如书。那时候,学校社团经常组织各种书画展、演讲比赛、文学讲谈等。每逢周末,我们便相约到白浪河边看渔者垂钓。河岸绿柳婀娜,碧波澄澈,垂钓者怡然自得,白浪河像一条巨蟒从城南的上游蜿蜒而下,逶迤汇入北海,成为奎文区与潍城区的一道天然界河,当然智慧的潍坊人还在河上架起了一道道桥梁,流水般的车辆从桥上往来穿梭,把两区又紧紧连了起来。亚星桥北侧就是奎文门了,据说清代咸同之交,潍县修筑东关坞时在此设置了西南门,并将其命名为奎文门,奎文区的名字也由此而来,“奎文”即“奎星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”之意。也难怪奎文区星罗棋布了那么多大中专院校呢,足见奎文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城市。有时,我们也去潍州路上的东苑公园,那个园虽然不大,但植被丰茂,春天一到,万花怒放,香飘十里,蜂蝶随着落蕊纷飞起舞,在园中的小湖里荡会儿小艇,有种如醉如痴的愜意,不禁想起郑板桥离开潍县所作的诗句“想思又想思,潍县春光处处迟”。

  毕业后,我留在奎文工作了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奎文从旧城改造到城中村改造,从城市道路绿化、楼体亮化到三河治理,与二十年前相比,已是旧貌换新颜了。现在的奎文已华丽转身成一位知性的少妇,自信的迈着建设现代化中央活力区的步伐,不断的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。白浪河、虞河、张面河像三条亮丽的绸带,日夜索绕在她的肩头,浅吟低唱着春耕、夏锄、秋收、冬藏的故事……。我虽然生在农村,但我长在奎文,所以我喜欢奎文如同喜欢自己的家乡,总为奎文的荣耀感到欣喜,为自己是奎文人而感到自豪。因为我恰如一棵小树,正与时光中的奎文一脉相承,同生同长。(民一庭 陈要香)

关闭